被数字系统标记的现代人

凌晨三点,外卖骑手李明在空荡的街道上疾驰。手机突然弹出提示:"信用分扣除10分,原因:超时配送"。这个来自算法系统的判决,让他突然想起最近网上热议的"不许没收我的人籍"——当机器用数据给人贴标签时,我们是否正在经历新型的"开除人籍"?

健康码变色的瞬间、信用分骤降的提示、人脸识别失败的报错音…这些冰冷的系统提示背后,是活生生的人被简化成数据流的过程。某快递公司内部文件显示,2023年有47%的骑手因系统误判导致收入减少,而申诉成功率不足12%。

  • 外卖平台用30个数据维度评估骑手
  • 社交平台用200+标签定义用户画像
  • 征信系统通过5000+数据点给人信用打分

当算法开始判定“人籍”

去年某地发生的"红码事件"暴露了更严峻的现实:技术系统可以随时修改我们的社会身份标识。健康码从绿色变成红色的那0.01秒,一个人的出行权、工作权乃至基本生活保障权就被改写。

这种技术赋权的危险性在于,判定标准变得模糊而不可控。某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表明,主流人脸识别系统对戴眼镜人群的误识率高达19%,这意味着每五个戴眼镜的人里,就有一个可能被系统"暂时取消人籍"。

判定类型误判率影响人群
人脸识别8.7%眼镜/口罩佩戴者
声纹验证12.3%方言使用者
行为分析15.9%特殊职业从业者

法律盾牌上的漏洞

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规定"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对个人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",但在执行层面,某公益组织调查发现:

  • 83%的受访者不知道如何申诉算法判定
  • 67%的企业未设置人工复核通道
  • 91%的算法黑箱投诉最终不了了之

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灰色操作。某网约车司机透露,平台会根据手机型号调整派单优先级:"用五千元以上手机的司机,接机场单的概率高23%"——这种隐形歧视正在制造新的社会分层。

重拾作为人的主体性

面对系统对人性的侵蚀,普通个体并非无能为力。杭州王女士的案例值得参考:她通过行政诉讼,成功要求某政务APP删除错误的信用记录。这个胜诉案例揭示了两条可行路径:

  1. 利用《民法典》第1034条关于个人信息删除权的规定
  2. 通过《行政诉讼法》对自动化行政行为提出审查

更重要的是日常的"数字人权意识"。每次点击"同意"前的30秒阅读、定期检查自己的数据画像、保留重要操作的截图证据…这些微小但持续的行动,都是在守护那句"不许没收我的人籍"的生命力。

参考文献:

1. 中国互联网协会《2023算法治理白皮书》
2. 最高人民法院第186号指导案例
3. 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年度报告

当“人籍”被质疑:我们为何要呐喊“不许没收我的人籍”  第1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