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标签成为流量密码
最近,“GAY引诱外卖员COM2O22”这个词组在多个社交平台突然爆火。点开相关话题,你会发现大量带着外卖员制服元素的短视频,配上“被客户要求特殊服务”的剧情文案。某平台数据显示,这类内容7天内播放量突破2.3亿次,评论区充斥着“求后续”“蹲个外卖小哥联系方式”等留言。
实际上,这些内容多数由MCN机构批量生产。他们发现“LGBTQ+群体”与“服务行业从业者”的组合能精准触发用户猎奇心理。通过虚构外卖员被顾客骚扰的情节,既满足观众对禁忌话题的窥探欲,又能用身份反差制造戏剧冲突。
- 同类视频平均完播率比普通剧情类高47%
- 相关话题下广告植入密度达每10条内容3.2个
- 外卖平台投诉系统中“虚构故事”类举报月增300%
真实从业者正在承受代价
在某外卖站点采访时,28岁的骑手小李掏出手机给我们看:“上周有顾客备注‘要穿蓝色头盔的小哥送餐’,我刚好符合条件,结果开门就被手机怼脸拍。”这种现象并非孤例,多个城市出现消费者模仿网络桥段骚扰骑手的情况。
外卖平台风控数据显示:
异常订单类型 | 2023年1-6月 | 同比增幅 |
---|---|---|
含性暗示备注 | 12,300起 | 180% |
要求特定骑手 | 8,450起 | 210% |
线下骚扰投诉 | 3,720起 | 325% |
算法如何制造群体对立
仔细观察这些内容的生产逻辑,会发现三个固定元素:性少数群体、底层职业、猎奇剧情。平台算法将用户划分为“关注平权”“喜欢职场故事”“热衷八卦”等多个标签池,当内容同时触发多个标签时,推送量就会呈几何级增长。
某MCN运营负责人私下透露:“我们测试过,单纯讲外卖员辛苦只有10万播放,加上同性恋元素马上破百万。现在同行都在抢注‘外卖小哥情感剧场’这类账号,单条广告报价已经到8万元。”
被忽视的防御性措施
面对这种情况,各方其实早有应对:
- 外卖平台上线“虚拟号码”和“一键报警”功能
- 短视频平台清理违规账号1.2万个
- LGBTQ+组织发起“拒绝刻板印象”联名信
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环境
当我们在讨论“GAY引诱外卖员COM2O22”现象时,本质上是在审视流量经济的运行规则。某高校传播学教授指出:“这本质上是用弱势群体做流量垫脚石,当外卖员的职业尊严和性少数群体的正当权益都成为消费品,我们离真正的平等反而越来越远。”
或许该反思:为什么严肃的社会议题,最终都沦为算法游戏的素材?当我们在滑动手指点赞时,是否也在为下一个“COM2O22”推波助澜?
2. 全国外卖骑手权益保障联盟调研数据(2023.12)
3. 《数字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伦理困境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