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第二页总被忽略?
提到大地资源中文第二页的背景故事,许多人第一反应是“第二页?谁会翻到那里?”这恰恰是问题所在。大多数人只关注首页的“门面”,却很少留意后续页面的价值。实际上,第二页的诞生源于一次用户调研:超过60%的访问者反馈,他们需要更细分的地质数据,但首页的布局无法承载庞杂的分类需求。于是,团队用了整整三个月,将原本隐藏在三级页面中的矿产分布图、土壤检测报告和地质灾害预警库重新整合,才有了这个“低调但实用”的页面。
从代码到人情味的设计细节
你可能想不到,第二页的加载速度比首页快0.3秒。开发组在后台日志里发现,用户在这里的停留时间平均多出47秒。为了不让页面显得冰冷,设计师特意做了两件事:
- 在数据表格旁添加“这是什么?”的悬浮解释框
- 用不同色块区分紧急预警(红色)和常规信息(蓝色)
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
2019年台风“利奇马”过境时,第二页的实时雨量监测模块曾救了一个村庄。当地村委通过页面上的土层含水量对比表,提前12小时组织村民撤离。以下是当时的关键数据对比:
指标 | 安全阈值 | 实际数值 |
---|---|---|
土壤饱和度 | ≤85% | 91% |
坡体位移速率 | ≤5cm/小时 | 8.3cm/小时 |
这些数据直接触发了系统的红色预警提示,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。
用户教会我们的那些事
最有趣的发现来自用户反馈。有位老地质工作者在留言区写道:“你们把磁异常分布图和地下水脉图放在同一个筛选器下,就像把筷子和勺子插在一个笔筒里。”这句话让技术团队彻底重构了筛选逻辑,现在你可以用三维图层叠加功能同时查看5种数据源。
未来会变成什么样?
现在的第二页正在测试方言语音查询功能,毕竟很多基层工作者更习惯用地方话交流。试想一下,用四川话喊一句“找页岩气田”,页面就自动跳转到相关区域,是不是比打字方便多了?团队还悄悄透露,明年会上线VR地质沙盘,戴着眼镜就能“站”在矿脉上查看数据。
参考文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