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美食不再只是“吃给你看”

从第一季“下饭神器”到第三季口碑逆袭,《唇齿之间第3季》成功打破了“吃播”类节目固有印象。节目组把米其林主厨、胡同早餐摊主、食品实验室研究员这三类看似无关的角色聚在同一个厨房,让他们用一包5毛钱的辣条作命题作文。结果?米其林三星餐厅推出99元“童年套餐”,食品专家公布辣条成分表后却被大爷大妈追着要购买链接——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化学反应,恰恰击中了观众对饮食节目的新期待。

  • 数据实验室:第三季开播首周播放量达1.2亿次,95后观众占比提升至43%
  • 网友神评:“看主厨被迫用辣条雕花时,我笑到被我妈没收了手机”

后厨变诊室:那些被忽视的“吃商”课

不同于单纯展示饕餮盛宴,第三季新增的“饮食急诊室”单元意外走红。节目请来专业营养师为996社畜解决“办公室暴食症”,教全职妈妈应对“四菜一汤焦虑症”,甚至帮奶茶控用烧仙草冻自制解馋低卡布丁。有个细节引发热议:某科技公司程序员带着半米长的外卖小票来求诊,最后解决方案竟是“用左手吃饭”——这招让他的进餐速度从5分钟变成20分钟,体重月降2.8公斤。

典型案例解决方案效果反馈
深夜情绪化进食建立“零食救急包替换法”64%参与者坚持3周见效
儿童挑食彩虹分餐盘+故事化进食法亲子矛盾减少约38%

在烟火气里照见人生百态

最让人破防的是一期菜市场特辑。节目组在清晨5点架起镜头,拍下猪肉摊主在案板下辅导孩子作业;记录豆浆铺老板为失智母亲特调无糖配方;甚至捕捉到城管大叔帮违规摆摊大妈收摊时偷偷塞降压药的画面。当米其林评委尝着沾了葱香的豆腐脑说出“这才是米其林该有的温度”时,弹幕瞬间被“破防了”刷屏——这种用味觉串起的人生叙事,或许正是第三季被观众称为“电子榨菜天花板”的秘密。

  • 热播期间同款厨具销量增长200%+
  • 话题#菜市场文学#阅读量超3.4亿次

打破“唯流量论”的制作哲学

面对观众“为什么不多请流量明星”的疑问,制片人坦言:“我们选择让00后厨师和70岁面点师傅同台竞技,因为食物本身才是最顶级的特效团队。”这季大胆采用的“无剧本直播模式”曾让导演组崩溃——某次直播突遇停电,嘉宾们点起蜡烛聊食物与乡愁的话题,反而创造了单场最高观看纪录。

观众互动区热帖:

@碳水脑袋:“第三季最牛的是治好了我的吃饭焦虑,终于明白不是非得‘吃出仪式感’才算好好生活。”

《唇齿之间第3季》:打破“吃播”套路,一场关于味觉与生活的对话  第1张

@资深吃货老张:“建议所有外卖软件学学人家,光是看他们嗦粉都让我下单了自动加热饭盒。”

数据来源:云合数据2023综艺热度榜、星数平台消费趋势报告